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资讯农业食品正文

谁把“有机认证”认证一下?

放大字体  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:2016-05-20 浏览次数:111
  据业内人士透露,部分供货商给产品简单换个包装就变成有机产品,大多数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。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称缴纳1.85万元的费用,1个月便可完成审批。(10月16日《广州日报》)
  
  一个“牙防组”倒下,无数个“牙防组”站起来,有机食品认证正在“牙防组化”。食品的“有机认证”变成“有钱认证”,比“牙防组”对牙膏的认证更危险,农药、肥料、重金属等有害物质超标的非有机农产品贴上“有机”标签之后高价出售,消费者损失的不止是金钱,还有健康。
  
  一盒100克的白菜苗售价18元,一斤大米卖50多元,一袋500克的红枣98元……“有机食品”一般都要比普通食品贵上5-10倍,这就是为什么食品生产者明知对方是李鬼,仍然愿意支付不菲的价格购买有机认证标志的原因。认证双方的利益合谋,最终由消费者来埋单,这就是残酷的现实。
  
  按相关技术规范,有机食品要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、化肥、除草剂等人工合成物质,且对土壤、空气、水等环境质量都有很高的要求。而时下我国的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储藏、运输方式,能严格达到这些要求者,可谓凤毛麟角,否则一些机关也不用搞“特供食品”了。也就是说,老百姓每天高价从卖场购买的“有机食品”,几乎都是花了公主的聘金娶回丫环。
  
  正因为有机食品不易得,才需要认证,认证一方面通过经济手段——认证之后产品可获较高价格——激励企业,促进有机食品生产;另一方面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与选择权,本是一件利国利民利企业的大好事,也是国际普遍做法,为什么一到我们这就“水土不服”,严重走样呢?
  
  原因并不复杂,在一个诚信不受尊重、失信成本不高的现阶段,要认证企业不受利益诱惑,视诚信为生命,严格执行相关标准,认认真真做认证,像标普公司一样,连政府也不给面子,是困难的。在激烈的同业竞争和不健康的市场需求(生产企业要求假证)中,只要有一家认证企业唯利是图,丧失职业操守,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,其他企业要么同流合污,要么困死原地。
  
  有机食品认证采取市场化运作,有机认证机构都是独立的民间组织,方向是正确的,可以由市场提供的政府最手不插手。可事情的另一面,只管生儿不管教子也不对,所谓“子不教,父之过”。当道德成了道德者的墓志铭——遵纪守法的企业寸步难行,缺德成了缺德者的通行证——钱证交易的企业风生水起,价值与导向的双重扭曲昭示监管的“政府失灵”。对此,政府要负起监管与治理的责任,一方面理顺相关机制,正面激励守法企业;一方面严肃惩办害群之马,将其逐出认证市场。

“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,可以联系本站!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!

0条 [查看全部]  相关评论